哇我刚才拍晕了一只蚊子

为什么你的书单永远读不完?

顾清辞Kai:


文丨顾清辞Kai


声明:转出乐乎请标明作者,并附上原文链接。未经授权,不得商用。





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,很多人对囤积知识都有一种深深的焦虑。收藏了很多书单,但是很难读完,这种挫败感反过来又加深了焦虑。


为什么你的书单永远读不完?




一、异延


 


法国有一位大牛叫德里达(1930-2004),他是当代哲学家、符号学家、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,也是解构主义思潮的创始人。他提出了一个“异延”(différance)理论,用来批判西方传统的“逻各斯”中心主义。







就文艺批评而言,一个文本虽然诞生于过去,但它同时也对未来开放,这就是“异延”,它表现的是意义的表达在时间之流中,被不断延搁的过程。


打个比方,去商场购物之前,我们一般都会列个购物清单。但实际到了商场之后,一些原先想买的物品不想要了,又临时增添了很多计划外的物品。这个清单虽然诞生于过去,但同时也向未来开放。文本也是如此。


可能表述不是很准确,大家意会一下就行,各位方家请轻拍哈。一位学霸朋友是文艺学硕士,跟她聊天中也耳濡目染,知道了德里达,福柯,罗兰·巴特,伊格尔顿等文艺批评家,对美学、符号学、解构主义等也稍微了解一丢丢皮毛。


听她介绍了“异延”概念后,我一瞬间茅塞顿开!书单也存在着“异延”的情形:它虽然诞生于过去,但同时也向未来展开。




二、本质




在我看来,书单读不完分两种情况:




一是需求发生了变化。


比如,我高中时期把很多西方魔幻小说列入了书单,像《指环王》《冰与火之歌》等等,但本科时期学的是汉语言文学,西方魔幻小说显然无法适应我的学习需求,阅读计划自然而然被搁置下来了,至今已有5年。


 


二是品位得到了提升。


据我和身边学霸朋友们的经验,阅读量与阅读品位成正比。


当阅读量达到一定数目后,阅读品位就像高血压一样,上去了就很难下来。好熊熊逸(我男神)总结说,大多数高阶阅读者的阅读趣味,会逐渐从文学转向历史和哲学。就我的个人经验而言,他的话大抵不错。


读书品位是呈阶梯状上升的,当你上了一个台阶后,对前面的东西可能就不再感兴趣了。比如,我看过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之后,感觉郭某明的作品跟垃圾没什么两样。


总之,旧的不去,新的不来,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品位随时调整,勇敢地进行断舍离吧。


然而,在引入“异延”理论之后,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。


需求也好,品位也好,都是动态变化着的。鉴于书单向未来展开的特性,从某种相对论的角度来看,书单是永远不可能读完的。


朋友老吐槽我,三天两头就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来。没办法,谁叫我天生就是这么的博学多思。【你滚……】


 


三、解决之道


 


那么,书单读不完该怎么办,应该如何进行取舍呢?


 


(一)只读好书


 


叔本华老师在《论阅读和书籍》一文中说过:“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,就是不要读坏书。”确实如此,好书读再多都嫌不够,坏书读一本也嫌太多,因为它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。生命是短暂的,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,所以应该尽量选择为数不多的好书。


如何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呢?


这需要丰富的阅读量和高明的判断力。对于初学者来说,没有进行过大量阅读,自然不知道什么是好书;然而如果阅读了大量的坏书,自然也不知道什么是好书。听起来真像个悖论。


我的经验是求助权威,比如帕斯卡尔、叔本华、朱熹、卡尔维诺等大牛。


按照大牛的书单和方法顺藤摸瓜、按图索骥地去读,事半功倍,可以少走很多弯路。宋代诗论家严羽在《沧浪诗话》开头所说的“入门须正,立志须高”,庶几近之。


 


(二)熟读精思


 


读书宝典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作者、美国教育家莫提默·J. 艾德勒说:“一个阅读得很广泛,却读不精的人,与其值得赞美,不如值得同情。正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说:‘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,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。’”


膝盖好痛哦……orz


根据二八法则,书单中其实只有20%的书是真正的精髓,我们只需精读这部分书即可。只要是同一知识体系内的书,剩下的80%自然可以触类旁通。


宋代大儒朱熹老师有朱子读书法,要点总共有六条: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、切己体察、着紧用力、居敬持志。


前两条中,“循序渐进”包含有读书的“量力性”原则,“熟读精思”则体现了知识的"巩固性"原则。


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朱熹的《朱子语类》读书法卷,这本书都是朱熹与弟子的问答记录,行文非常平易近人。


 


(三)循序渐进


 


这里所说的“序”,有两种含义:一种是由易到难、由浅入深,遵照知识体系结构进行阅读。另一种是从“缺了不可”到“有了更好”,遵照现实需求进行阅读。两种顺序分属于不同层面,并行不悖。


缺了不可”和“有了更好”的分类,来自知乎读书达人陈章鱼。按照他的定义,“缺了不可”的书就是与短期任务紧密相关的书目,比如课本、培训教材等,不看就不能取得好成绩或得到一份好工作。


一般的世界名著读物都可以算作“有了更好”,虽然每本书都会让人受益终身,不过他们与自己的近期目标不是那么贴合,可以暂时放一放。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附录中列了137本西方经典名著,你可以把它看做一个邀请,而非任务。减少焦虑,放松心态。这样的书,多读一本都算赚到。


举个例子,作为一个中文系学生,马上要参加期末考试了,那么《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》对我来说就是“缺了不可”的,而《小王子》则是“有了更好”的。


在《书单太长怎么办》一文中,陈章鱼还总结出了读书的十六字箴言:知识分块,理清脉络,闲书闲读,忙书忙读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,这篇文让我很受启发。




总而言之,开卷有益,放松去读吧。


请记住:智慧才是新性感。


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完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

鸣谢:


1.我的朋友文艺学硕士小李,这篇文章来自与她的闲聊。


2.文学批评家刘彦和先生。他的《高阶写作精义50讲》,在谋篇布局、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方面,给了我很大启发。这篇文章是我花了2个小时写出来的,很久没有体验过这种文思泉涌、有如神助的感觉了!对了,这本书又叫《文心雕龙》。


 


拓展阅读:


 


1.陈章鱼《书单太长怎么办》


点此阅读




2.《朱子读书法》


点此阅读




3.《叔本华美学随笔》,韦启昌译,上海人民出版社


点此购买


平装本31元,亚马逊kindle电子书仅售3.99元。


 


4.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,莫提默·J·艾德勒 ,查尔斯·范多伦著,商务印书馆


点此购买


平装本30元,亚马逊kindle电子书仅售8.4元。


 


Ps:某当、某马逊应该付给我一笔推广费。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 


注释:



  1. 德里达(Derrida,1930-2004),当代法国哲学家、符号学家、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,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。德里达以其"去中心"观念,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"逻各斯中心主义"传统,认为文本(作品)是分延的,永远在撒播。他的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。



  2.  福柯 (Michel Foucault,1926年10月15日-1984年6月25日),法国哲学家、社会思想家和"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"。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、哲学(尤其在法语国家中)、批评理论、历史学、科学史(尤其医学史)、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。他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。



  3.  罗兰·巴特(Roland Barthes,1915-1980),法国文学批评家、文学家、社会学家、哲学家和符号学家。



  4.  伊格尔顿(Terry Eagleton,1943-),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,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。



  5.  菲茨杰拉德(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,1896年9月24日-1940年12月21日),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之一,代表作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。



  6.  帕斯卡尔(Blaise Pascal ,1623年6月19日-1662年8月19日),法国数学家、物理学家、哲学家、散文家。



  7. 叔本华(Arthur Schopenhauer,1788年2月22日-1860年9月21日),德国哲学家。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,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、谢林、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,他坚持物自体,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,将其确定为意志。意志独立于时间、空间,所有理性、知识都从属于它。叔本华影响了尼采、萨特等诸多哲学家,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,著有《论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》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等。



  8. 卡尔维诺(Italo Calvino,1923-1985),意大利新闻工作者,短篇小说家,作家。著有《通向蜘蛛巢的小路》《看不见的城市》等。




评论
热度(173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一而有 | Powered by LOFTER